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
善用電子教學平台 尋找三角形特性

文: 教育傳媒

教育專業 教案分享 教育傳媒 三角形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賴永康 Seesaw平台

  三角形是最穩固、堅定和耐壓的圖形,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,建築物、食物、裝飾品等都應用得上。小學生圖像思維能力發展尚未成熟,加上欠缺技巧,所以分辨三角形種類時難免出錯。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數學科賴永康老師善用電子教學平台,細心鋪排教學,讓學生透過觀察、討論及探究等學習過程主導學習,掌握辨認三角形的技巧。

  三角形分類分成「邊長」和「角」兩種原則,學生可從當中的從屬關係得到線索,辨認種類。賴老師指部分圖形較易以直觀方式辨別,但學生因欠缺技巧,而無法提高辨別的準確性。部分難以用直觀方式辨別的圖形,例如等腰直角三角形,學生可能誤用直觀法而錯判為等邊三角形,不懂得利用工具來分辨。

採用電子教學 增加靈活性

  以往賴老師會向學生派發不同三角形的圖片,讓他們自行把圖形歸類,再作解釋。這次他嘗試用平板電腦教學,並選用Explain everything程式,增加互動性。每位同學都有「一機在手」,老師先通過程式,向他們展示含三角形元素的建築物圖片,遠至歐洲的羅浮宮,近至學校附近的路牌,把學習連結生活,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。為了誘發學生從不同面向探究三角形的特性,老師給同學30秒時間作個人觀察,再二人一組,嘗試把程式裏的三角形分類,然後匯報分類方法。此時,老師會教導學生三角形的種類,再讓他們完成程式裡的練習,鞏固所學。

選用羅浮宮作教材,讓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關係。

  傳統教學受空間和時間限制,傳播知識的途徑較為單一和呆板,難以長時間維持學生注意力。賴老師指,使用Explain everything教學,一來可以節省派發教學物資的時間,二來可上載多元資源,包括圖片、影片和錄音等,增加教學彈性。另外,學生進行分類活動時,可使用程式內的功能,轉動和放大圖形,相比起用工作紙學習,效益更大。老師教學時亦可四處走動,方便觀察同學進度,適時調整教學節奏。

Seesaw平台 隨時隨地延伸課堂

  學生學習能力和速度各異,可是課時有限,老師難以遷就所有人。賴老師使用Seesaw課後研習平台,在程式內挑選合適的作業形式,自由和彈性地設計延伸課程。他為學生設立任務,在網上找來數張魚的圖片,要求同學分辨魚頭、魚鱗及魚鰭上的三角形屬哪個類別,並附上原因。學生透過繪圖、錄音和拍攝等方式,把作業分享給老師和其他同學,老師可即時收集和檢閱他們的作品,打破時間和環境的限制。這個學習過程為學生締造了機會,讓他們結合知識進行解說,訓練數學語言,從而把知識概念化。賴老師更指平台突破傳統教學,生動有趣,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,大大提升了學習效能。

同學嘗試利用工具分辨圖形類別,亦可運用程式內的功能轉動圖形,方便辨別三角形種類。

異質分組 改變單向學習模式

  學習應是雙向,賴老師明言不希望孩子成為「二等學生」,等待老師教導、等待老師提供答案。同學通過分組學習互相幫助,以強帶弱,提升學習效能。賴老師指,同學可以在小組裏發揮互相檢視的功能,即時糾正簡單的錯誤。學生打破被動學習,擺脫對老師的依賴,建立正確態度,真正學會主動學習。

專業態度比一切重要

  賴老師對學習的看法,竟來自於吃栗子的經驗。他笑指小時候很喜歡吃栗子,發現扁形的栗子比較好吃,當時向家人詢問原因,但無人能解答。後來他在電視節目中得知,原來栗子也有性別!扁形是雄性,圓狀是雌性,而扁形的相對比較清甜。由於他那次學習是經過觀察,自行把栗子形狀歸類,再探究當中原因,投入程度十分高,所以直到現在也記憶猶新。所以他建議老師選材時由生活入手,讓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關係,鼓勵學以致用,以數學概念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,才能鞏固知識。

同學透過Seesaw 平台延伸學習,就不同任務進行解說和討論,加強說數能力。

  態度決定一切。優秀教師除了要有穩固本科的知識外,更需具備專業的教學態度,這亦是賴老師最看重的地方。他認為隨着時間改變,課程會革新,即使有天衣無縫的教學法,但若一成不變,最終也是徒然。

  無可否認,傳統教學下,老師只需「講」書,花的時間比較少。然而,由於學習模式單向,學生未必能確實掌握箇中知識。相反,探究式學習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嘗試,符合數學科科本精神。賴老師提醒,不論老師或學生都需要時間適應探究式學習,老師對課題亦要有一定掌握,準備工夫自然會增加。故此,教師要時刻鞭策自己,不厭其煩地改進教學法,才能使學生得益。